蒸汽錘改造為電液錘帶來哪些方便?因鍋爐、管道、鍛錘等體系多而龐大,加上配置老化,妨礙率極高,更恐怖的是出現突然停 汽征象,致使錘頭下落或抬不起來,易造成人身變亂。在事情中,氣壓低時無法利用,高時 錘又發“飄”,難以控制。這樣的操作環境使操作者精神緊急,難以順應正常生產工藝的要 求。
改革后去失了供汽辦法,電液錘自成一體,有電即可打錘,克制了突然停汽的威脅,縱然實然停電 ,仍可照常鍛打三五錘。由于接納了放油打擊要領,利用閥為常閉狀態,故只要操作者不操 作,錘頭就不落下,克制了人身變亂的產生。
配有完善的電控體系——過載意外掩護及報警裝置,電、液計量和表現體系,對電、液、機 械等的種種非常狀態舉行表現和自動控制(及時斷電、停機等)。為了警備高壓油意外走漏 傷人,在主缸下密封處相近裝有阻漏裝置,一旦錘桿折斷,該裝置會立刻克制油液外泄。
電液錘和蒸汽錘的配汽隨動體系相似,以大流量快放液閥和三通隨動伺服閥代之,操作要領 穩固但利用力減小,腳踏多快,錘頭就動多快;利用幅度多大,打擊能量就多大,不踏則停 。別的,電液錘也能舉行收錘操作。一樣平常工人經兩周時間訓練就可操作自若,而原來沒有幾 年工夫很難操作。電液錘還可根據工藝實際調解充氣壓力,以取得最佳打擊能量,克制了因氣壓不正常所導致的操作困難。
電液錘維修方便,妨礙率低蒸汽錘是典范的傻、大、黑、粗配置,利用環境差,妨礙率較高,以這天常維修、保養事情 量較大,事情效率低。改革后實現了機、電、液、氣一體化,布局緊拼湊理,重量大為減小 ,通常只需少量調解和補綴,而不必像曩昔那樣,盤根每班要緊反復,幾個班還要加一次。

將液壓泵電機裝在地面泵站,不但克制了鍛打時的振動對它的影響,也方便了維修、保養。 操作閥潤滑條件良好,壽命高、操作機動。錘桿選用優質合金鋼,經外貌耐委頓強化處理懲罰,充實發揮了小截面錘桿撓性好的特點。
生產效率高,質量好改革前只要開錘,就要開動1臺10t鍋爐,因而要斲喪大量煤炭和電力,以是開工生產受到 嚴格限定,只能在劃定的時間內開錘,再加上配置妨礙等緣故原由,鍛錘利用率很低。從表1 可知,三年開工不夠1 700h,根本談不上經濟效益,生產構造和辦理非常困難。
對付 產品鍛件所嚴格 要求的加熱、保溫時間,改革前很難包管。偶然料燒好而蒸汽卻遲遲未到,只得扒出。為此 ,曾有多批工藝、性能要求高的鍛件報廢,喪失代價萬元之多。受動力(蒸汽)限定,偶然 一個班干不了一件活。
改革后,兩臺錘只需70kW電力,僅相當于鍋爐用電的一半,不存在能耗限定問題,有電就可 開錘。產風致量有了可靠包管,電液錘生產效率也提高了一倍。以生產BC131變速箱第二軸鍛 件為例,原來每班鍛造200~300件,現在每班生產400~600件。同時,動力成本大量降落, 極大地增強了市場競爭本領。